特区“优等生”为何掉队

                ——深度解析汕头经济失落的四十年

这两天和几个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中国曾经最富有的经济特区,现在基本上已经废掉了的事,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想和大家分享分享。

这个特区大部分的中国人未必比新加坡的华人熟悉,因为他在中国的存在感太弱了,但是不少新加坡华人却常常把他挂在嘴边,它就是汕头。汕头在中国存在感不太强的原因有点悲催。 2023年中国人均GDP是89, 358元,而作为经济特区的汕头,人均GDP居然只有56, 910元。我一度以为我自己搞错了,别说和经济特区比了,这连苏北都不如啊。至于说新加坡人为什么会对汕头比较熟悉,那是因为新加坡华人里大概有20%的人祖籍是潮汕的,其中不少都来自于汕头。东南亚的潮汕人还是挺有钱的,整个东南亚里顶级富豪的潮汕人比例还是非常高的。汕头曾经也确实很牛逼,这个可以追溯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与英美法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增设了潮州府城的通商口岸。后来由于潮州城区的官员以及百姓的强烈反对,英美法于是主动放弃了在潮州城区进行贸易,转而选择了汕头作为新的通商口岸【也有一说,条约原定开放潮州府为通商口岸,但因实际执行时发现潮州府城(今潮州市)位于韩江内陆,不便大型商船停靠,最终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将通商口岸改为潮州府所属的沿海港口——汕头。汕头自此逐渐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

1860年,潮州海关在汕头成立,这个使得汕头成为了中国第三个设立海关的口岸,如此同时,汕头作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地理核心得到充分发挥。汕头有自己的港口,又处于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交汇处,具有内河航员优势,最远可以辐射到江西、湖南等地,这让汕头很快就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了粤东的经济中心。恩格斯甚至说,汕头是中国唯一具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可见当时汕头在东南沿海的重要性。1930年,汕头正式设市{1930年(民国十九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了《市组织法》,并正式批准汕头成为中国首批直辖市之一(当时也称为“特别市”或“院辖市”)。与汕头同时期或先后成为特别市的城市还包括南京、上海、北京(当时称北平)、天津、青岛、汉口等},成为中华民国首批设立的城市之一。据潮州海关资料汇编记载,1932年到1937年,汕头港商船进出港艘数及吨位属全国的第三位。潮州志实业志记载,汕头商业之盛居于全国第七位。而到了1939年,日军入侵,汕头港被日军占领后,外轮不再敢进港。除了日军的运输外,其他贸易运输几乎归零,港口变成了死港。日本被打败后,中国又陷入了国共内战,国民党也不曾有时间重新发展汕头。1950年2月,解放军终于占领了汕头全境。3月15日,汕头市人民政府成立。解放后,中国对汕头港的发展还是很重视的。中共建国后的航运问题,国民党从49年开始就基本上封锁了中国大陆全部的海岸线,不要说远洋贸易了,连沿岸港口之间的互通都非常的困难。但是在这方面汕头就有一定优势了,前面我们也说了,汕头具有内河航运优势,国民党的海军虽然很强大,但是轻易还是不敢进入中国大陆的内河的。

因此广东省委非常重视汕头的发展,1950年汕头港的吞吐量只有24.7万吨,到了1962年,吞吐量增加到了159.5万吨。要知道1980年深圳港的吞吐量也就只有29.6万吨,可见改革开放前,汕头港还是挺有实力的。1958年,中国以汕头市为中心设立了汕头专区,行署放在了汕头市。整个汕头专区囊括了今天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梅州五市,大概就是今天我们认为的广义的潮汕地区,汕头专区的经济长期稳居广东第二,仅次于广州。1978年2月,在洛阳接受改造多年的习仲勋返回北京。4月,习仲勋被任命为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提出了让中央给予广东更大的自主权,允许广东参照四小龙的成功经验搞出口特区。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国又把出口特区这个名字改为了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刚成立之时,深圳、珠海都属于一穷二白。1980年,汕头市GDP为10.79亿元,而此时的深圳仅为2.7亿,珠海为2.6亿,厦门高一些有6.4亿。而仅仅4年之后,汕头的GDP就被深圳反超。1984年,汕头的GDP上升到17.4亿,而深圳则翻了8倍多,达到了23.4亿。2, 000年,厦门的GDP也赶上了汕头。2006年,人口只有汕头不到一半的珠海,总GDP也超过了汕头。到了如今,汕头已经不配再和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了,因为汕头的人均GDP连中国的人均GDP也已经追不上了。

这在东南沿海城市里实属罕见,为什么汕头会混到这步田地呢?如果大家在GOOGLE上搜一下,那么大概会看到一个所谓的一把火烧掉汕头经济特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非常浓厚的江湖味儿,大概说的是在2, 000年的7月,在汕头市的迎宾馆突然发生了火灾,造成了5名纪委干部的死亡。

据说这些干部都是朱镕基派到汕头来查案子的钦差,他们被烧死的原因是因为掌握了一些汕头当地企业犯罪的切实证据,一旦送到了北京,一大批人就要玩完了。所以当地的一些犯罪分子就把钦差给烧死了,有那么点狂飙的感觉。朱镕基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大怒,决定对汕头大查特查,于是牵出了全国最大的税案。案子办完后,中央也没打算放过汕头,为了惩罚汕头,中央对汕头进行了封锁,不允许其他省份和汕头做生意,实际上废掉了汕头这个特区。说的反正是有鼻子有眼的,其实这个故事是通过一些部分真实的信息东拼西凑出来的谎言。首先中纪委的调查组确实是住在了这个宾馆里,但是死的人和中纪委没有任何的关系,一共有5个人被烧死,其中三个是顺德市广电局的人,两个是广东省纪委的干部。这两位干部确实也是在查案,但是查的是汕头下面的一个镇委书记的贪腐问题,由于中纪委的调查组也住在了这个宾馆,因此各部门都非常的重视,后续由公安部、广东省汕头市几个级别的相关部门派出了n个专家组成了一个专家组,对现场完成了勘察和取证。最后一致认定火灾是由于一个房间里的电子保温瓶过热产生的故障,引燃了瓶子的塑料部分,接着又引燃了茶几。现场没有任何强行侵入的痕迹,也没有发现任何助燃剂的残留或者放火的线索,所以最终排除了纵火的可能。至于后续的查税案,也不是因为着了这么一场火,朱镕基一拍脑袋后才开始查的。主要还是几个特区闹得太厉害了,通过走私骗补之类的小动作薅中央的羊毛。当时不但汕头在被查结,特区都在给中央掩盖,所以把汕头的衰落归咎到一场大火上,属于无稽之有。但是汕头又确实是从原本四大经济特区里的经济总量第一跌到了末尾,甚至跌到了如今连一般的三四线城市都不如了,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来说一说为什么邓小平要在汕头搞特区。前面也说了,习仲勋最初的建议是学习四小龙搞出口特区。四小龙这类国家和地区,由于本地市场非常的小,因此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了出口上。为了增加出口,他们都设立了自己的特别加工区,外国公司可以免税把原材料带进来,在当地进行生产和加工,然后再销往全世界。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赚到外汇,又能提高就业力,还可以学习到海外先进的技术,所以中国非常想跟着做。

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搞出口特区有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政治上的G点,所以特区的选址就很重要了,有关这个选址,中央至少有四个考量。首先特区需要离北京够远,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搞经济特区还是有那么点动摇国本的风险的。离北京远一些,即便闹出一些事情,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会小一点。其次,由于要搞远洋出口,那当然最好是有个港口,这可以极大的降低运输成本,因此最好是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可是光是离北京远,是沿海港口城市还远远不够。由于特区属于实验性的区域,破坏力谁也不敢肯定,共产党内部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因此最后党内形成了共识,不在已经成型了的大城市里搞这个。八老之一的陈云就坚决反对把上海设为特区。所以这就已经有三个条件了,离北京远,有港口还不发达。

最后一个条件和资金有关,特区是要吸引外资搞出口的,必须得有足够的资金进来才能启动。离中国大陆最近的外资在哪里呢?台湾、香港、澳门。于是三个特区的选址就出来了,分别是台湾对面的厦门,香港对面的深圳,澳门对面的珠海,这几个城市都符合我前面说的要求。

但是为什么会选汕头呢?汕头的位置还是挺尴尬的,它和香港的距离不比深圳近,和台湾的距离不比厦门近,和澳门的距离不比珠海近,而且相对来说,汕头算是个发展的还不错的城市,因此要不要选汕头做经济特区是引起了争论的,实际上汕头也确实比其他几个特区晚几个月成立。所以为什么汕头入选了呢?因为潮汕在海外的华人实在是太多了,而且特别有影响力,一方面是有钱,香港的李嘉诚、刘銮雄这个咱们就不用多说了,东南亚富豪榜里大概有一半的潮汕人,比如说正大集团的谢国民、象牌啤酒集团的苏旭明,都是汕头的澄海人,另外潮州人还有权,泰国现在一共有31任总理了,其中10个是潮汕籍,最近刚当上总理的佩通坦·钦那瓦祖籍就是潮汕,光他们一家就出了四任总理啊。

咱们再说点实际的,从清朝末期开始,中国就非常重视侨汇业务,所谓的侨汇就是华侨在海外赚了钱往家乡打钱。我在杨建成的30年代南阳华侨侨汇投资调查报告书中找到了当时汇往潮汕、福建两地的侨汇,单潮汕一地侨汇就超过了福建全省,我没能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地区侨汇的具体数据,只查到了60 ~ 80年代全国接受侨汇的数据。

1979年海外汇往中国的侨汇高达7.15亿,其中应该有半数是潮汕人汇的。这一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8.4亿美元。香港人、台湾人最终汇到大陆多少资金,也不敢肯定,但是潮汕人每年往中国打的外汇是实打实的。汕头在地理上虽然不和几个重要的地区临近,但是可以把它看成海外侨资未来主要的集中地,主要对标的是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其中潮汕人又比较有钱,因此最终国家还是决定把汕头视为特区。但是汕头为什么没起来呢?直接原因其实很简单,预想中的投资没有来,同为特区的深圳,到1983年年底,累计与外商签订合同2, 512项,协议投资额为18亿美元。这个数据很容易查到。汕头的数据我查了很久,就是没办法找到具体的投资数据。数据查不到无非是两个可能,一个是投资来了,但是汕头政府和中央政府没做宣传,一个是投资额度实在是太少了,汕头和中央不知道怎么宣传。后来在广东省1984年第4期的政府公报里找到了一些信息。公报说,1982年以来,先后由美国、英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等9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商客、专家学者及政界人士400多人次来特区访问、考察和洽谈投资业务,在特区投资的有40多个项目,其中已签订协议的有地毯厂、小客车、大巴客运、家私装饰饲料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东方塑料片材制品厂、宾馆改造等8项地产和东方塑料片材制品厂已经投入生产,实际投资350万港元。公告只强调了外商来汕头做考察、谈投资,但实际来的资金只有几百万,而且为了显示钱多,用的还是港币计价,相比于深圳几千个合同超10亿美元的投资差的实在就是太远了。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前面其实已经说了,在地理上汕头离港澳台都不算近,当时的交通并不便利。水陆上没有专门从港澳台到汕头的轮船,从陆路走最近的香港到汕头要十几个小时,所以在地理位置上汕头是没有任何优势的。那么被寄予厚望的东南亚潮汕人有没有投资自己的家乡呢?潮汕的商帮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会做生意也最有钱的商邦,但是能把生意做好的人,那向来是把生意和慈善故乡分得很清楚的。故乡缺钱,他们可以直接给钱,但是如果说要回故乡做生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东南亚在当时比港澳台还是要穷不少的,大陆廉价的人力成本虽然有优势,但是相比于东南亚的人力成本优势并不大。这个是东南亚的潮汕人不投资汕头的一个原因,他们不仅仅是不投,汕头特区建立初期,东南亚的华人也没有过多的投资深圳和珠海,初期还是港商和台商投的多,那么港澳也有大概20%的潮汕富豪,他们有没有回汕头投资呢?李嘉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李嘉诚出生在潮州,正经的潮汕人,汕头成立特区后,李嘉诚马上就在汕头建了汕头大学,捐了各种的老人院,医院、体育馆,前前后后在汕头捐了上百亿,但是李嘉诚在汕头只投了很少的钱,富豪们宁可捐钱也不愿意在汕头投资,这个其实就很难说明问题了,汕头必然是有什么欠缺的地方,这个就是咱们今天的重点了,汕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人口的密度太大了,潮汕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传宗接代有一种近乎狂热的信仰。这个就导致潮汕地区的人口几乎达到了当地粮食能够供养的极限。

1980年的时候,汕头的人口密度高达1, 440人每平方公里,没有对比,大家可能感觉不到这个密度到底有多大。同一时期,深圳的整体面积不到2, 000平方公里,人口才33万,换算下来密度是165人每平方公里。汕头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是深圳的不到9倍,人口密度过大就很难有足够的空间提供给外来人口。

潮汕地区本身的宗族势力又非常的强势,这就会使得资本方比较难轻易的剥削劳工。大家看现在大城市里干活干得最拼的牛马,那大部分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干活就会相对的随性一点,我们再从一个人性的角度来讲,海外的潮汕商人们去深圳剥削外地人,剥削了也就剥削了,那外地人可能还会觉得是福报,但是如果跑到老家去投资,赚多了要被同乡骂,赚少了或者亏了自己难受,所以还不如在外面赚钱,然后去家乡捐钱,搞个好名声。但是他们不来投资的原因肯定不仅仅是人口了,土地也是个大问题啊。

今天我们看几个经济特区的面积已经覆盖全市了,都是一两千平方公里了,但是在当时不是这样的,80年代时,经济特区还属于实验阶段,所以并没有覆盖全市。然而即便几个特区都没有覆盖全市,但是面积差距是非常大的。深圳特区的面积最初就高达327.5平方公里,珠海6.1平方公里,厦门2.5平方公里,而汕头特区只有1.6平方公里。汕头特区的面积这么小,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搞不到钱,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中央给不出钱,地方政府也给不出钱,甚至在80年搞制度创新,推出了土地租批制度,说白了就是卖地搞钱。深圳特区的面积大,就容易操作,汕头的特区才1.6平方公里,全卖了也换不到几个钱,所以相比于深圳,汕头就没有办法搞出第一笔启动资金。

其他几个特区其实也类似,这个也是为什么初期深圳的发展速度碾压其他几个经济特区的原因。面积小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市委和特区两套领导班子的协作问题了。整个深圳大概2, 000多平方公里,深圳特区300多平方公里,市级党政机关和特区管理班子其实是同一批人,但是汕头就不同了,整个汕头大区在91年分家之前,面积11, 000平方公里,而汕头特区只有1.6平方公里。两套班子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大区的领导是很难把汕头特区的利益放在整个汕头大区之前的。

汕头特区的领导给外商的承诺经常就不算数,比如李嘉诚为什么不投汕头呢?初期他是投了一点的,但是后来发现汕头特区的领导不讲信用,答应的事情都做不到。其实也不是汕头特区的领导们想不讲信用拉投资的时候,他们当然是各种承诺,但是谈回来了,大区的领导不同意,所以后来李嘉诚干脆就不投了,纯捐款。

我在广东省公报里看到了个有意思的说,为了充分发挥汕头市现有企业的有利条件和作用,汕头经济特区将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失去的老企业,现在正对全市生产出口产品的100多家老企业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分析改造项目,然后向外公布。就是说外商来汕头投资,你们呢?也别搞自己的企业了,直接来改造我们现有的老国企就行了,这跟现在这个外商来投资,招商局跟他们说我们这有一款产品名字叫A股差不多,是吧?我在傅高义先生先行一部改革中的广东这本书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表述。傅高义认为,比起汕头,深圳就像一块白板,甚至可以几乎毫无阻碍地进行各种行政体系、法律、科技引进等方面的制度创新,而汕头在80年代依然完全处于广东省之下,这就导致汕头特区政府的治理自由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其实也跟中央的重视程度有关,邓小平以及习仲勋都更加的重视深圳特区,初见时的团队都是优中选优的青壮年,而且基本上都多次前往香港和新加坡取经,学习了大量城市规划和运营的知识。

反观汕头的管理班子,就是从汕头市抽调的人,不能说差,但是肯定没法和深圳的管理班子比。邓小平本人在1979年的时候邀请新加坡国父之一,将有新加坡经济发展总建筑师之称的吴庆瑞访华。在吴庆瑞访华期间,邓小平就邀请吴庆瑞担任中国国务院的经济顾问一职,主要负责经济特区这一块,吴庆瑞大部分的精力后来都是集中在深圳的,如果有朋友去过新加坡、深圳和上海的,一定会发现深圳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更像,同为中国一线城市的上海和深圳反而没那么像。

深圳是中国仅有的几个采用基础设施全面规划的大城市之一,深圳在设计阶段就定下了五通一平。通是指通公路、电力、通信、煤气和下水道。平指的是平整大片土地。汕头想不想做呢?我猜他们肯定也想,但是做不到。80年代里,解放军里还有一支很牛的部队叫解放军工程部队,任正非就是从这个部队里出来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唐山整个城市的重建主要靠的就是解放军工程部队。1980年深圳被设为特区后,2万工程部队的官兵从唐山来到了深圳。大家应该听说过,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句话并不是后来的房地产开发商创造的,而是解放军的工程兵,这其实就是降维打击了,开发商在一帮正经的国家级工程兵面前,那都是个菜啊。这些工程兵在深圳以非常快的速度修好了当地的公路,做好了城市里的各种基建,接着又在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地之间修路,这些公路连通了整个珠三角。1983年,这些工程部队在深圳集体转业,就地落户深圳,不走了。深圳早期的很多建筑公司工程队都是这些工程兵开的。深圳的基础建设在前四年里就已经甩开了其他几个经济特区几个身位了。到1984年,中央决定给几个经济特区增加面积,尤其是给这个面积最小的汕头特区增加面积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社会学里有一个马太效应,出自圣经里的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道德经也有类似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知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说在竞争里,一旦一方有了优势,强者会愈强。外商还有国内的资本看到哪个城市好,就会更加愿意去这些城市投资,然后这些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就变多,更多的外来人口就会涌入这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会变得更好,内需也会进一步增加,政府在这些城市里也能收到更多的税,然后就会更加的愿意在这些城市以及他们的周边增加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各种行政措施配套,这就又会让商人们在这些城市里做生意更加的容易,并且更容易赚钱,于是他们就又更加愿意来投资,从而形成一个正循环。因此汕头和深圳这样的头部经济特区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了。1988年,经济特区里的深圳和厦门被列入了计划单列式,又把这个差距进一步放大。

什么是计划单列市?中国在80年代还属于计划经济为主,很多涉及到能源、粮食、钢铁之类的东西都需要上面批条子。计划单列的意思是指可以不经过省里的计划部门直接找国家计划部门审批,美曰其名,不占省里的指标,但实际上就是中央摘地方的桃子,把最富有的一些城市纳入了自己的直接管辖之下,80年的时候还不明显,看起来好像是中央对这些计划单列市特事特办,到了94年,朱镕基就直接不装了。

朱镕基通过分税制改革,把计划单列市的收支收回了中央,计划单列市的税收无需再上缴,地方财政拨款也是直接从中央下来,计划单列市一下子就变成了中央政府的亲儿子,一旦成为了亲儿子之后,中央的各种政策,比如这个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国道的修建等等,都会向他们倾斜,跟普通城市之间的差距就又更大了。

我们说的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厦门都是计划单列市,珠海则融入了珠三角经济区,只有汕头被落下了。所以被甩开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为什么汕头连普通的沿海城市都比不上呢?这个就涉及到汕头政府几个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了,前面说的那些问题,我认为都属于汕头特区政府无法控制的。下面我们来说几个我认为汕头特区政府做的不太好的地方。84年的时候,国务院终于批准将汕头经济特区的面积扩大为 52.6 平方公里,终于有点地可以卖了。结果汕头政府把龙湖加工区以东的大片土地划为了特区农业发展区,决定加大力度在汕头特区搞农业,这就是一个战略定位的问题了。

一个城市由于面积有限,能做的行业也有限,那不可能同时把工业和农业做好的。但是汕头政府认为他们可以,汕头到今天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7%,拥有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有两个,甚至上了市的还有两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8个广东省菜篮子生产基地。

如果说汕头是地广人稀,搞集约化农业还说得过去,但是汕头是一个沿海城市,而且人口密度很高,搞农业就有点抽象了。我认为这个是汕头政府在战略定位上的一个问题。当然我必须假设说这个目标是更高的人均GDP,那如果说目标是山清水秀,那就另当别论了。

汕头政府在战术上也有问题,鉴于经济特区相比于普通城市在政策上多了一些灵活度,早期中央政府对一些非法的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汕头政府也刻意的纵容了一些薅中央羊毛的违法事件。一个是走私,当然并不是只有厦门的赖昌星在走私,汕头也一样在做大规模的走私。90年代的时候汕头的走私活动也是非常的猖獗的,那我们前面说的这个汕头迎宾馆大火的那个中纪委小组,其实是个查走私的小组,他们先是在湛江查走私案,然后又去了汕头和厦门查走私案,戴昌星这只鸡被杀了之后,几个特区的走私都消停了。但是汕头除了走私外,还搞了另外一个来钱更快的服务。

2, 000年,中央的807工作组进驻汕总进行调查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朝阳、普宁1, 000多户出口企业98%以上存在违法犯罪。根据不完全统计,两地共虚开增值税发票8.8万本,虚开税额223亿,涉嫌骗税42亿元。2, 000年汕头的GDP一共也才450亿,这么大额度的一个发票虚开,你觉得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可能吗?而和走私案不同的是,走私把几个领头羊一抓一罚,事情也就完了。汕头的这个发票,它开去了全国13个省,影响了半个中国的经济秩序。国家税务总局发出了关于严格加强广东省潮汕地区购进出口货物退税管理的通知,各地的官员因为怕惹麻烦,所以就不想跟任何的潮汕地区的生意产生关联,这就导致潮汕和中国的其他省份商业往来大跌,很多潮汕企业生产出产品之后都要去其他的城市贴标再卖。

而案子发生后的第二年,中国加入了WTO,这个恰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时段,汕头偏偏在这个时候被赶下了车,这个可能也是汕头不得不发展农业的一个原因,那工业社会就是这样的一步慢步步慢。汕头如今比较落后的原因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就并不是因为网上说的什么潮汕人排外,或者中央政府刻意打压,又或者重男轻女之类的,就是单纯的定位错误,操作失误。

如果当年汕头没有在第一批成为经济特区,就老老实实的发展,那也许今天的结果会好一些也说不定,但是我这种马后炮式的假设其实也没有什么意义,那相信今天的内容应该会为稍微了解潮汕一点的朋友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那最后再来给大家纠正一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会用GDP这些硬性指标来看一个地区,从GDP上来看,潮汕人好穷,但是这个不是真正的潮汕,由于潮汕当地的经济不太好,很多潮汕人都出去了,有些是去了珠三角,有些去了香港,还有更多的人全球免签去了这个东南亚,去了欧洲、美国。潮汕地区大概有1, 400万人,但是中国的潮汕人有2, 500万,多出来的1, 000多万的大部分在珠三角赚钱,海外还有2, 000多万潮汕人,那很多都是相当的有钱。

潮汕人乡土情结很重,据我所知,不少这个二代三代新加坡的潮汕人如今还会给家乡打钱,每年也都会回乡祭祖,到今天潮汕一直还是中国侨汇最多的地区,这些钱是不算在GDP里的,用人均GDP去看潮汕地区的人有多少钱,有那么点和无业的王思聪比谁的工资更高的意思。所以大家可能需要把潮汕地区的GDP有多少和潮汕人有多少钱分开来看,也希望今天我分享的这些无用的知识点,可以对大家平时的吹牛起到一定的助兴。

发布评论

本文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