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纪元2
2003年12月8日,《少年JUMP》开始更新连载一篇全新的漫画——《银魂》。刚开始连载的时候,读者反馈并不理想。毕竟彼时的《JUMP》顶梁柱仍是《海贼》、《火影》等少年热血番。读者们吐槽:“这是个什么垃圾漫画啊!不够热血,不够奋斗。”
主角既不是一个有伟大梦想的少年,也不会大喊着招式,用华丽的攻击轰爆对手。他不能改变世界,甚至掏不出每个月的房租。每天喝着草莓牛奶,去电玩厅打小钢珠,就像楼下便当店的老板,抠着鼻屎,夹着拖鞋,躺卧在沙发里看着报刊。这样失败的主角能有什么好看的呢?他只是个普通人罢了。
但仅仅过了几个月后,《银魂》变成了《JUMP》的新头牌,单行本也是一版再版。读者群体从少年辐射到中年,那个爱抠鼻屎的死鱼眼大叔成了《JUMP》最受欢迎角色票选第一名。
有人会问,这样一部充满下三路,剧情荒唐又胡闹的成人童话,是如何在一众优秀漫画里杀出重围的?得到的答案嘈杂多样,或许可以归功于作者醇熟的叙事风格、优秀的人物塑造等等。但毫无疑问,最打动读者的,是这本漫画的内核——这是一部教你在梦想破灭后如何继续生活的漫画,而它刚好出现在一代人的梦碎之后。
这是2003年。自泡沫破灭,人们从失望到麻木,已经走过了一轮。在阅读了太多的宏大叙事以后,才发现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而是被潮水反复冲刷的砂砾。《银魂》就是告诉你,日子嘛,怎么都得过,哪怕是苟着,也要活下去。因为活下去,就有希望。
那么希望有多远呢?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十年,但只要我还活着,希望终归会出现的。毕竟,口号是别人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新世纪(2000-2003)
当我们回顾千禧,2000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个很特别的年份。在经历了第二场石油危机后,全球化犹如初春的江水一般,浸润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叠加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地球村”一词开始被世界认可,并成为了一代人的基础价值观。而日本正经历着泡沫破灭后的第一次中场休息。
在经历了崩盘、复苏、躺平“一键三连”后,日本政府在社会上下一片骂声中选择了继续前行。从1997年开始,整个日本都在喘气,这口气一直喘到了新世纪到来。不同于此刻的世界喧嚣、造物繁忙,对于日本来说,这一年的开端多少有些兵荒马乱。而荒乱的来源,则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千年虫。
说起千年虫,估计00后的小朋友们会陌生,90后的朋友有印象,80后的朋友才了解。所谓千年虫,其实是一起影响全世界IT行业的群体性BUG。在那几年,计算机尚属新鲜,受技术所限,内存都是寸M寸金。因此当时全世界的电脑对时间数据的计算都是6位数,比如1997年7月1日就记录为970701。但等到了新世纪还按此记录的话,就成了000101。
那么问题来了,系统只记6位,那前面的“00”是1900还是2000呢?电脑可不像人脑会变通,就这两个0,在当时真能把CPU干烧——物理意义上的烧。
虽然当时私家电脑才刚开始普及,但是在银行、政府、医院,甚至军队这些地方,电脑已属于基本标配。这些地方的CPU要是烧了,轻则存钱卡账、看病跳号,重则政府停摆、政令不通。于是,千年虫便成了新世纪的第一个世界性危机。
但这和日本又有啥关系呢?诸位不妨回想一下,日本为啥叫日本,因为这里是世界地理划分的“日出之国”。当新世纪阳光照到犬吠埼时,北京的鸡才刚起床,巴黎还是昨天的下午四点,纽约的社畜还得打卡上世纪最后一天的班。换句话说,日本要比全世界都要更早直面这个世纪的BUG。
由于当时的电脑技术还没啥革命性发展,计算机的软硬件架构比红白机高不到哪去。所以很多系统都是直接内嵌进硬件的,解决方案很简单,都不用重写系统,升级一下硬件就行。那么有多少需要升级的电脑呢?答:全世界的电脑。
一想到这儿,日本人黯淡了近10年的眼神又燃起了光彩。从1991年开始,在经历了10年的衰落期后,全社会一直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年头干啥还能挣钱呢?
炒股买楼?呸,孙子!你咋骂人呢?你才炒股买楼呢,你全家都炒股买楼!那传统制造业呢?好像也不太行。大玩家跑马圈地多少轮了,红海都卷成死海了。至于消费?说这话前,您要不要去银座溜达一圈,看看有多少空店再聊?
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节点,一个新的风口出现了——IT和半导体。于是,从2000年开始,日本从政府到资本,民间从大学到机构,一股脑把资源压在了IT和半导体行业上。
得益于全球IT热潮和设备投资的增长,2000年日本增长率为2.3%。这是日本自1995年后,GDP首次出现了正增长。但随着纳斯达克的股票一路疯涨,公司随便改个互联网相关的名字就能涨几倍,日本人心里又泛起了嘀咕:“这画面怎么这么眼熟啊?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泡沫,这一定是泡沫。”
事实证明,日本人这次猜对了。随着2000年3月10日美国IT巨头们抛售砸盘,新世纪的第一场泡沫宣告破裂。惊出一身冷汗的日本人暗自庆幸,幸好自己没把鸡蛋全放到一套煎饼里。IT行业果然水深风大,但电脑的前景还是可期的。既然IT不靠谱,我就梭哈半导体吧。
后经历史证明,日本这步棋走对了——一半。2001年,日本推出了“经济复苏基本计划”,旨在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产业竞争力。有了政府开团,资本市场迅速跟进。这一时期,日本的半导体行业有了蓬勃的发展。从汽车内控到数码相机,“日本制造”再度占领了世界。
然而,这份繁荣背后却有着一个巨大的隐患——产业升级不彻底。彼时的日本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科研,但,科研是科研,产业是产业。泡沫破灭后的余波仍在,企业对于生产方式的升级换代有着本能的抗拒。毕竟,一条生产线的更换是动辄数亿的资金量。并且,由于早些年日本的电子元件和精密工业的过度发达,让日本的企业对于自己的生产工艺产生了一种近乎于偏执的骄傲。
最终成了:研发机构谈工艺,生产工厂聊手艺,销售渠道讲效益,普罗大众贪便宜。主打一个——各说各话。
经常考公的人都知道,申论里有句话总结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不彻底,等于产业彻底不升级。”而此时的日本,就类似于这么个情况。
等到了2002年,日本的资本市场仍旧不停地往半导体行业里钻研,但市场认可的几乎只有半导体材料或者代加工生产,行业内本身却没有拿出多少划时代的技术或产品。这下政府傻眼了,砸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进去,扶持起来的都是什么牛马啊?
但社会对于半导体行业的热情却丝毫没有退却,虚报产能、粉饰财报的现象频发。真是白驴插萝卜,你丫装什么独角兽?眼看新的泡沫又要出现了,政府终于坐不住了。
2003年,为了防止泡沫继续膨胀并引发更严重的经济问题,日本政府开始收缩政策。通过停止政策帮扶、中断补贴、收紧信贷等方式,压缩市场资金流动性,进而控制住股价和资产价格。结果是,保住了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淘汰了一大批骗补助、卖概念的圈钱公司。
经此一役,虽然整顿了市场,保证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但日本也就此错过了21世纪最重要的一次产业升级。日本经济复苏的进程走了一半,又慢慢停了下来。
自此以后,日本的IT行业一步慢步步慢。更可怕的是,IT行业的没落直接打没了日本社会对于恢复经济的最后一点信心。从此以后,从政府到民间信奉的真理只有一条: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哈。
道路阻且长(2004-2007)
时间到了2004年,此时距离泡沫破裂已经过去了15年。如今,中文互联网上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停滞归咎于日本只顾着炒房炒股,忽略了科技发展,导致日本失去了30年。但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日本已经获得了17个诺贝尔奖,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奖。更加可贵的是,这些理化的研究成果在经历了几年的争执后,大家放下成见,将这些成果陆续变成了实际产值。
日本作为东亚的单一民族国家,相比欧美,民族认同感更强。因此,日本人的这些成果大部分利益都流回本国,通过制度和各种补助,让全日本的国民享用。之所以没刺激到经济增长,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和民众的猜疑链。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种种之后,日本的老百姓与政府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说有希望吧,工资快十年没涨了;说很绝望吧,十几年下来债务也还了大半。政府对未来也很迷茫,经济增长就像心电图一样起起落落,刚有点增长就掉下去,刚有点恐慌又涨回来。
政府想引导经济促进增长,又怕纠偏过正导致新的动荡;老百姓希望政府出台政策刺激经济,又怕那些官僚一拍大腿,搞出烂活儿。两边就这样僵着,既怕对方不来,又怕对方乱来。这种莫名的拉扯感,像极了爱情。
我身边伟大的情感导师洛伊德·杨曾说过:“交往过程中的拉扯一定不能对等,必须要有强势的一方。不然拉扯会变成拉锯,拉锯则会引发麻木。”事实证明,老杨说得对,至少对于04年以后的日本是对的。
如果从经济增长上看,日本从2000年到2007年都是增长的,年均增长甚至达到了2%以上。但这个数据,也就是内阁放到新闻上粉饰太平,毕竟日本当年可是守着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群,以及亚洲最高的平均学历、素质、收入等记录。这点增长都做不出来,众议院集体切腹都不冤枉。
可即便经济有着连续增长,本质上也是在还前20年造下的孽。没办法,那场泡沫太大了。下放到老百姓身上,那就是:日子说糟不糟,说好不好。奢侈品该买还能买,但不光盯着爱马仕了,香奈儿、LV不也还行吗?度假该去还去,但不一定非得去马尔代夫、夏威夷,轻井泽、箱根也挺好的啊。至于创业?别闹了,咱与赌毒不共戴天。
所以,政府负利率砸地板,无限QE开池子,也没能刺激消费。至于企业,当年能扛过浩劫的基本都是传统大厂,得益于“MADE IN JAPAN”的口碑和质量,工厂基本都在稳定运行。但赚了钱,企业主也不搞什么扩大生产,一心只想还债。
时间长了,年轻人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愿意结婚,结了婚也不愿意生孩子。日本正式进入了少子老龄化时代。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国家社会都成这样了,政府就不管吗?管,怎么不管。这期间,日本提出了“改革要无边际探索”,行为上奉行凯恩斯男爵的“无限QE”,思想上干着老子的“无为而治”。心里想着往左,行为上往右,身体说着:“快别哔哔了,老子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躺平。”
但要说政府啥都没干,也有点冤枉人了。比如这时候的日本,国内正在大力推行公共事业私有化改革,希望通过市场化对企业进行优胜劣汰。但新瓶装旧酒,接手的企业和资本仍然守着老一套——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制。新人想要在职场干出成绩来,仍要熬资历混年限。
另一方面,日本为了控制通胀、提振出口,放弃了政策对金融的影响,导致日元汇率居高不下。日本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用脚投票,想拿订单你就必须便宜。结果,日本的出口端一再受限。
你说政府没努力吧,政策改革看着还挺激进的;你说政府努力了吧,结果都是自己牵头,别人干活。至于你问我经济增长什么的?我都努力改革了,你还想我怎么样?
社会要发展,经济有周期,时代有局限,历史有遗留。我做这一切,都是无奈的选择。请大家忍耐暂时的困难,眼下都是改革的阵痛。我们要相信后人的智慧。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政府兢兢业业地兜底维稳,老百姓踏踏实实地赚钱还债,日子一眼看到头。可喜又可惜。可喜的是,经济体量和政府的兜底,保证了生活的下限并不会太低;可惜的是,庞大的社会债务死死压住了经济发展。每个人生活的上限被牢牢锁死,阶级跨越成了漫画和轻小说里的情节。
日本社会就这样陷入了一种极度平缓的稳定。
但在那个时候,政府坚信现在付出的救市代价可以通过未来的经济向好产生的效益来弥补,即以时间换空间。但结果正如大家所见,资本趁着这个机会加速逃离,政府耗尽家资救出来一堆满是坏账的僵尸企业。
于是这次,政府结合新形势开发了新打法。在应对08年金融危机时,日本政府保持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营商环境,甚至通过企业的重组兼并整合了资源,不让企业都靠政府救助来寻找市场机会。政府负责维持市场与社会的稳定,扶持真正有造血能力的企业,让这些有造血能力的企业去收购兼并那些经营不善的,干掉投机倒把的。千言万语一句话:是时候让良币驱逐劣币了。
但这种做法也有副作用。倒闭的企业必然造成员工的失业,而兼并的企业在吸收了大量就业后,又会削减公司的整体福利,诸如加班费、补贴、奖金。根据当年IMF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的失业率为3.83%,2008年为3.98%,到了2009年则上升到5.07%。
此时,日本政府站了出来,通过社保、发钱以及各种福利补贴,帮助老百姓维持生活、渡过难关。政府把政策大基调转变为以分配为导向的增长模式,政府比起经济增长,更重视收入、就业、医疗、教育这些基础民生需求,并防止财富的两极分化。说得直白些,政府终于弄明白了一个道理:把钱交到财阀手里,钱只会存于数字;把钱交到老百姓手里,经济才能流动起来。
这一系列举措后,这次危机对于日本来说,即使不是满分答卷,至少也算得上优秀范本了。并且通过这次危机,日本整个社会还有了一项意外收获——因为危机袭来、被动性的大规模裁员,许多日本人逐渐淡化了将“终身雇佣制度”作为评价他人的标准。
原本的“终身雇佣制度”是建立在战后日本企业用人制度的基础上,该制度后来成为了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甚至一度成为日本社会的主要价值观之一。比如,一个人如果在一家企业持续工作至退休,周围的人会称赞他是个匠人,是有着执着精神的“武士”。反过来,一个人如果在一家企业“半途而废”,甚至频繁更换工作,就会被认为心态不稳定、品德有所瑕疵。而这种以“终身雇佣制度”为基础的评价标准,长期存在于日本社会中。
但2008年次贷危机后,这样的价值观在日本社会中开始发生变化。年轻人在一家企业工作几年后跳槽、辞职,不再是可耻的事情。这些年轻人来自日本不同地方,并且拥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他们中有些没有固定职业,整天以打零工为生;有些是为了创业而坚持留在东京拼搏。这样的生活方式,如果放在2008年以前,肯定无法被父母甚至社会所认可。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这种有违传统主流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到了2009年,次贷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已经逐渐平稳。曾经根深蒂固的传统在外来的冲击下产生了动摇。在这次危机后,日本迎来了第一个“不破不立”的窗口期。
曾经的日本,鼓吹保护传统,结果保护了极道团;鼓吹女性回归家庭,结果劳动生产率长期低迷;鼓吹产业政策,结果通产省神话破灭,经济管理走向混乱;财团的中高层官僚终生雇佣,统统不愿退休;鼓吹地方自治、保护国内工业,结果制造出一只又一只加拉帕戈斯怪兽;鼓吹凯恩斯主义,结果吞噬了一亿总中流,财阀却重新崛起。
但在经历了泡沫破裂、两次经济危机后,曾经的传统被打破,年轻的一代也终于长大成人、走进社会。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拥有那些唾手可得的高薪岗位,以及肆虐生长的财富泡沫,但他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开端。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崩溃,让他们打破了职场的枷锁。最重要的是,这些诞生于幻梦、成长于梦碎的年轻人,是没有负债的一代。他们的收入虽然没有幻梦年代的父辈高,但泡沫破灭后的20年,他们也得到了更加合理的收入房价比。政府也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社会的价值导向也不再是财富这个唯一标准。甚至女性求偶观都从昭和时代的“高学历、高身高、高收入”三高,变成了“平均颜值、平均收入、平和性格”的三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日本的动漫、游戏、旅游等新兴产业开始蓬勃发展。曾经的传统行业在数次优胜劣汰后,也开始向日本以外的地方发力,积极投资海外市场。
到了2010年,沉寂了多年的经济终于再度开始增长,虽然很少,但相较泡沫的肆意,踏实的增长总是渺小的。但这至少是个开始。有了开始,才会有发展;有了发展,才会有重新回到牌桌上的机会。
后记
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过这么一句话:“时间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停下,却会因为某些事改变长短。”
我不知道,这个十年对于当时的日本年轻人来说,是匆忙还是漫长。但无论是哪种,都已经过去了。这里有迷茫,有痛苦,有困惑,有怀疑。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希望。
诸位,人生即便至暗,也请砥砺前行。